日期:2016-8-5(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努力实现教育公平,这是所有家长和学生的殷殷期盼,也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但是,在教育公平取得成效的同时,不能否认,在破解“择校热”,促进校际、城乡、区域均衡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少短期内难以破解的问题。
记者深入上海、北京、大连等地采访,发现寻找并打造“特色”或将成为薄弱校变强、促进家长理性“择校”观形成的一条有效之路。
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破解“择校”热、倡导理性“择校”观的过程中,很多成就令人欣喜:各地积极实施校舍和教学设施的标准化建设;教师流动,尤其是优质教师的流动逐渐呈现常态化,许多优秀的中小学校长“一长执两校”,把优质校和薄弱校的发展看作“手心手背都是肉”;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也渐趋科学、理性……
但也有一些遗憾不能否认:相对薄弱校依然同优质校有着较大的差距,无论是占有的优质资源,还是未来发展进步的空间;家长与学生的理性“择校观”依然有待提升,更多的家长还是盲目地削尖脑袋“钻进”所谓的“好学校”,而不是理智、客观地审视孩子的特点儿童羊角风如何治疗,寻找真正适合孩子的学校。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依然任重而道远。专家认为,对于相对薄弱校来说,从寻找、打造自身特色做起,从树立特色到提升质量,将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好学校”真的适合每个孩子吗
一个命题很有意思,那就是,究竟什么是“好学校”,“好学校”的定义是什么?人们惯常认为的“好学校”就真的是好学校吗?
这个问题很重要,但是,却很少有人深入思考过。尤其是对于那些一门心思帮自己的孩子“挤进”、“钻进”所谓的“好学校”的家长来说,他们甚至还来不及思考这个命题,就被人云亦云的“舆论场”包裹着,被口耳相传的“好学校”指引着,找关系、托门路,开始了“择校”的“不归路”。
上海市“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组组长、研究员胡兴宏曾经有过这样的思考:“我们发现,上海的很多‘好学校’远不是理想中的好学校。这些学校学生的课业负担非常沉重,学生所喜欢的音体美课时和课外活动时间常常被压缩,‘统考科目’意识深入人心,师生关系也不和谐……他们也许迎合了某些领导和市民对学校评价的标准,却付出了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的代价!”
与此相关的,相对薄弱学校的努力方向究竟是什么?是重新走上某些“好学校”之路,一心追求分数排名、不惜牺牲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养提高,通过争夺更多好生源来提升学校的竞争力?还是从寻找自身特色做起,开拓一条以特色带动质量提升的“自救”之路?这让很多人陷入思考。
薄弱校如何焕发生命力
经记者调查了解,上海、大连、浙江嘉善、山西晋中等地都已作出“相对薄弱校”通过挖掘自身特点、打造学校特色、进而通过特色吸引大量优质生源、最终发展成为“优质校”的探索。
以上海为例,上海市成立了“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重点研究一批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如何走向优质的轨迹,以“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为目标,尝试破解“择校”难题。一大批普通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提炼出“独特的”办学理念:普陀区江宁学校提出“不一定第一,但绝对唯一”,杨浦区上理工附小提出“不一样的生命一样的精彩”癫痫的发作症状,虹口区实验中学则提出“把百姓的孩子高高举起”……在这些有鲜明特点的理念引领下,40余所“相对薄弱校”开展了一系列关照学生心灵成长的办学实践。
再以大连市为例,从2007年,大连市西岗区尝试将“小班化”特色教育作为薄弱学校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关注每一个”的策略下,实施课堂发言100%、面批面改100%等策略,落实“微笑每一个、健康每一个、智慧每一个、创新每一个、高尚每一个”的教育愿景,尊重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小班化”也成为大连市一些传统薄弱校逐渐走向优质的“特色品牌”。
就这样,“特色”让一些薄弱校焕发了生命力,在“特色”的打造过程中,老师们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提升,不再把学业成绩、分数排名作为衡量学校优质与否的唯一标准,取而代之的是回归教育的原点——真正关注到人的发展,关注如何让教育过程更丰富、师生关系更和谐、多样化学习需求更充分满足。
特色为薄弱校带来曙光
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改变:
北京市东城区:在最有名气的史家小学和打工子弟聚集的东四七条小学,有家长选择了后者。为什么会这样?北京市东城区教委主任冯洪荣给出答案,“一些家长已经意识到,史家小学和七条小学正在分享优质的硬件与软件。”
从2008年东城区“学校深度联盟”试点启动起,史家小学和七条小学开展了“一长执两校”,即一个校长、一个法人代表、两所学校的探索。“两校由一个校长管理,由一个年级组长来统筹安排班级和课程,史家小学的教室、设备及课程资源全部向七条小学开放,教学骨干也全部要来七条小学授课”。
在这样理念的带动下,北京市东城区呈现出这样的教育特色:“有的学校并不知名,却因篮球运动独树一帜,很多家长争着要把孩子往里送。”冯洪荣强调,“可以让每一所学校都变为优质学校,但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品牌学校的追求,解决的办法就是发展特色,让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品牌,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上海。上海市普陀区洵阳路小学是一所以招收农民工子弟校为主的“相对薄弱校”。以前,每到招生季,校长朱乃楣都发愁,担心片区内生源流失,学生招不满河南军海医院口碑怎样,但是几年来,通过音乐、体育等“特色”教学,通过要求教师“零拒绝”地欣赏和呵护每一个孩子成长,这样一所普通的学校渐渐发展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学校。采访中,朱乃楣校长开玩笑地说,“你知道谁对我们学校的进步最敏感吗?是房产商。短短半年时间里,学校成了热销的学区房,每平方米房价净增3000元。”
当然,对于大中城市来说,“择校”的问题不可能短时间内全部解决。依靠特色发展,也并不能解决困扰义务教育均衡的全部难题。正如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的,“教育问题是综合问题,受经济社会发展诸问题制约和影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难点应该和转型期社会所有难点相似。”
该负责人还指出,“对于部分地区,缓解‘择校热’,促进义务教育均衡,要打攻坚战,要和引导群众理性选择学校结合起来,多建设优质学校,多培育学校特色,引导群众从‘择所谓的好学校’向择‘适合孩子的有特色的学校’过渡。”
为此,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的一段话值得深思:
什么是好学校?假如所谓的好学校的校长和老师还在千方百计地争抢生源以体现学校的教育水平,那么在一批相对薄弱但却有自身特色的学校老师面前都将黯然失色。因为这些学校也许名不见经传,但却始终坚守着对教育本源的理解,展开最质朴而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实践,让教育回归对人生命价值的追问。这些学校都保持着公共理性,从公共利益出发,成为社会正义的维护者,成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积极回应者。(记者 赵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