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 首页 >> 年世界杯用球 >> 正文

从回城到更多选择盘点不同时代高考意味着什么

日期:2016-8-10(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6月6日,盲人考生王香君(左)在母亲的陪伴下来到合肥世界外国语学校考点查看考场信息。今年18岁的王香君是安徽省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中专部的学生,从小热爱钢琴的王香君希望通过高考能在音乐的道路上继续深造。 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编者按

从恢复高考后到2013年,有6000多万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他们每个人的汗水和智慧汇聚在一起,改写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命运,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走向。

所有的这些改变,最初起始于1977年的那一场考试。也许,高考前的通宵复习,曾折磨得你难以承受,也许,最终的放榜结果,不可能人人满意,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种相对权威和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

30多年来,不断完善的高考制度,以及其背后的一整套考试招生体系,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国家现代化建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下,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正在被逐渐拓宽,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格局也已经被打破。随着高考改革的逐步推进,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将更加有助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高素质人才。

今天,2015年全国高考开考,942万考生步入考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每十万人口中,只有615人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那一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学生,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在后来的30多年里,他们中的许多人,成长为国家建设的骨干力量,现在,他们陆续到了退休的年纪。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我国每十万人口中,有8930人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是1982年的14.5倍,并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增加。那一年的毕业生,如今已经步入而立之年。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13年,我国各级高等院校本专科招生总数超过8000万人,高考,改变了这8000多万人每一个人的命运。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高考故事,而每一个高考故事的背后,映射着时代变迁。

高考意味着“回城”

时间:1977年至1979年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27.3万,40.2万,27.5万

参考者:吴滨,福建人,现为福建省某机关干部

关键词:恢复高考

再过几个月,吴滨就要退休了。“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现在的吴滨,是机关里的处级干部,而他高考前工作的单位,早已倒闭。

1969年,吴滨随着父母下放到了福建闽西山区,高中毕业后,他只能去当知青。1976年,他到了当地一家部队建制的机械企业当工人,企业里有3000多名职工。“住草棚,屋顶上铺着毛毡,企业离市区几十公里,生活、娱乐设施都极差。”

吴滨以为,自己可能一辈子就在这里了,他凭着文笔,成了厂里的通讯员。虽然做梦都想上大学,但也只能拿起书自己看看。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在工厂里“炸开了锅”,“从得到消息到高考不到半年时间,当时连课本都借不到!”吴滨说。他的父母已经调回福州,到处托人找复习资料,最终通过上海的亲戚才买到了一套。“在当时千金难求呀!”

“白天要上班,晚上点着煤油灯湖南哪家治疗癫痫病专科医院最好,没看几页书儿童癫痫的早期症状,上下眼皮就打架。准备考试的人很多,有的上半夜复习,有的下半夜,刚好资料可以一起用。”吴滨说。山区蚊子多,他们把脚泡在水桶里,不仅防蚊子,还能清醒提神。“工资只有18元,扣完伙食费,其余全部用于文具和营养品。”

第一年,一心想当科学家的吴滨报的是理科,分数上线了,还参加了体检,但最终落榜。第二年,吴滨更加勤奋,“连最喜欢看的电影都不看,除去上班,所有的时间我都不轻易放过。”结果连分数线都没有达到,

1979年,高考形势大变,过去以“老三届”为主的考生队伍,变成以应届生为主,招生人数也减少了13万。“我们跟应届生比,基础差太多。”吴滨改考文科,如愿考上,并成了全厂的文科状元。

“我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吴滨说,当年他所在的企业早已倒闭,没有高考,现在的命运可想而知。“高考还是一种‘精神’,让我明白,人生要有目标,同时还要有毅力,坚持下去一定会得到回报的。”

高考意味着“吃商品粮”

时间:1982年、1983年

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数:31.5万,39.1万

高考人:李建功,河南人,职业教育学校校长

关键词:城镇户籍,干部身份

李建功至今记得,自己被录取后父亲的狂喜,一向少言寡语的父亲把他抱在空中,荡了一圈,激动地说:“我家出了状元了!孩儿啊,你以后就是吃商品粮的人了青海西宁癫痫病医院。”小脚的祖母则跌坐在了门口,激动地泪流满面,喃喃道:“俺孙子出息了……”“从来没有见过祖母这样幸福地流泪。”李建功说。

李建功是农业户口,在上世纪80年代初,农业户口和城镇户口有很大区别,城镇户口能吃商品粮,享受一定待遇,工作往往也是“铁饭碗”。对于农村子弟来说,高考,是拿到城镇户口的仅有机会。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众多,高考就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桥,为了一口商品粮”。

刚开始的时候,李建功并没有考的勇气,因为高中毕业已经好几年。当时,他在县里的粮店做搬运工,看到几个同事考上了,于是决定参加。

1982年李建功第一次参加高考,书揣在裤兜里,白天搬粮袋的间歇、吃饭的间歇、还有晚上的时间,都用来“见缝插针”复习,但还是没有通过预选,第二年,“卷土重来”的他通过了预选,拿到了高考资格。

从预选到正式考试有一个月的时间,李建功干脆辞职复习。“那段时间,我早晨四点半起床,到学校操场上跑几圈,然后拿上书,坐下来背诵。”早晨,空气清新,一边读书,一边看着树叶晃动在地上留下的斑驳,李建功现在想起来,依然觉得那是件极惬意之事。最终,他被省城的师范学院录取。

毕业后,李建功被分配到市政府工作,在第一批公务员下海潮中,他当过房地产开发商,后来又成了职业学校校长。有时候李建功总在想,从师范学校毕业到最后回学校教学,就像轮回一样。“三十多年过去了,那一年的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也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今年,我的学生也要参加高考。不知道多年之后,当他们再回忆今天,会是怎样的记忆?”

如今,“商品粮”一词已经走入历史,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健全,高职单招试点正在有序推进,越来越多的考生,已经把职业院校,作为自己的报考志愿。

高考意味着“不再穷下去”

时间:2000年

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数:220.61万

高考人:张俊,湖南人,创业者

关键词:扩招

友情链接:

意懒心灰网 | 肠道溃疡症状 | 圆的周长教学实录 | 政治理论学习总结 | 监事会会议记录 | 石家庄快递员招聘 | 番客网上超市